俺答汗带兵打到北京城下了,逼着朝贡互市。
不过到了中后期,随着明朝各方面的衰弱,封贡就开始变质了,番僧朝贡更是多受诟病。
正统年间,每次番僧入贡才三四十人,景泰年间,增加到了三百人,等到堡宗经夺门之变后的天顺年间,已经多达两三千人,更近的正德年间,由于皇帝喜欢番僧带来的新奇玩意,赏赐丰厚,番僧的数目膨胀到上万不说,还多有伪造身份,冒充来领赏的。
嘉靖初,把番僧入贡的人数限定回三百人内,但放开容易,收缩难,哪怕以这位道君皇帝的偏好,都未能执行规定,年年超额。
因为多年的习惯,朝贡体系早就形成了一套利益输送。
番僧入贡是不用全部入京的,如嘉靖三年的记录,番僧总人数一千四百多人,其中一百六十多人进京,其他人都留边,就是少数代表进京,领很多人的赏赐,这其中可操作的余地就太大了。
根据后世统计,明廷赏赐一名番僧的钱财,相当于给一位七品官员发俸禄,得宠的甚至到了四品官员的级别,那种法王级别的就更丰厚了,而明朝自己的官员则常常发不出工资,那会发生什么事情,自然可想而知。
封贡体系里面的“起送官”是肥差,各地的官员,尤其是边境省份的,更是直接贩卖名额,事涉“怀柔远人”,还难以查证。
这也是为什么从奏疏来看,反对番僧入贡的大明臣子非常多,但基本上只能提供批评意见,而想不出解决办法,最终这一政策懒惰地随王朝苟安下去。
严世蕃对于贪污这块门儿清,知道番僧这表面上的顽疾,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有多么大,眼见整肃番僧掀开了大幕,心中是既期待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