诞生,占地150平方米、重达30吨,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、7200只电阻、10000只电容、50万条线。说它是一台机器,不如说是一个建筑物,无法移动,更谈不上使用方便。
因为它显而易见的弊端,科学家从那时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试图研究出更轻便的新型计算机。
于是……
1947年,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被制作出来。
1950年,结型晶体管诞生
1958年,发明出集成电路。
1960年,发明出光刻工艺。
1964年,摩尔定律提出,预测晶体管集成度每18个月增加1倍,集成电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。
1971年,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。
1978年,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)出现,不足0.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晶体管。
1988年,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)得到进一步提升,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了3500万个晶体管。
1989年,芯片中晶体管集成工艺达到1μ级别,即0.0001。
2001年,芯片中晶体管集成工艺达到0.13μ级别。
2003年,芯片中晶体管集成工艺达到90工艺,即0.000009。
2018年,芯片中晶体管集成工艺达到7工艺,集成的晶体管到达几十万亿之巨。
就这样,芯片一步步的变成科技最前端的产物。
芯片在地球上,算是一个无比典型的知识密集型、资本密集型工业,只有超级强大的财阀或者国家才能够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