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。
因为炸药爆炸的速度是很快的。
雷酸汞这种低等级炸药,爆速都能达到每秒钟数千米的级别,而像“黑索金”、“太安”、“奥克托今”这种高级炸药,爆速能接近每秒一万米。
“-20(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)”、“(4,4'-二硝基-3,3'-氧化偶氮呋咱)”等怪物,爆速直接超过每秒万米的大关,再往上还有五唑阴离子盐、金属氢等究极爆炸物存在1。
即便把炸药爆速控制在每秒八千米,一微秒的差距也有八毫米,接近一厘米。
这距离,放在别处没什么,但在核武器中,就是致命的了,所以必须要同时引爆。
而仅仅同时引爆炸药,还只是一个开始。
要知道,爆炸的传播、威力的释放,是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球。哪怕真的能保证所有炸药同时引爆,也是用无数个“球形压力面”去挤压金属铀构件。
就像是用无数个吹起来的篮球,去挤压一个硕大的生面团一样,不可能保证生面团表面不出现凹陷。
有凹陷,就有缺陷。
所以,哪怕真的把所有炸药的引爆时间误差,严格控制在一微秒以内,还是无法达到内爆式原子弹设计要求。
按照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要求,必须让球面压力变成平面压力,用平面去挤压金属铀构件,这样才能把金属铀构件挤压的足够紧密,才能达到更高的超临界状态,更大数量的利用来之不易的核原料。
可是,一个球面怎么变成平面?
炸药可不会听话,不会外人说怎么传播就怎么传播,它只会忠实的按照物理规则去释放威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