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千军万马中,朝忽必烈走去,蒙古的勇士挡不住他,蒙古的箭矢射不中他。
有那么一瞬间,宋蒙两国的将士都认为忽必烈这次凶多吉少了,贾里玉奔走在战场中,身不着片甲,头不戴半盔,仿佛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,文质彬彬地向虎威如山、受到重重护卫的忽必烈走去,大家居然都生出“忽必烈危矣”的念头。
实际上,不要说别人,就是忽必烈自己看到贾里玉向自己走来时,心里都咯噔了一下,他感觉到他手中那三尺青锋的寒意。
在那一刻,他积威了多年的气势,被贾里玉完全压倒。
同样是在那一刻,忽必烈下定决心要杀了贾里玉,他此生此世不会再用这个人,即使他投降于己,他也不会再用。
哪个君王愿意用一个气势上能压过自己的臣子?
这也是忽必烈决定退兵的一个原因,所谓来日方长,这次没能取下襄阳,下一次必然功成,到时候他会再次直面贾里玉,然后给他一个英雄般的裁决。
因为贾里玉的那一个举动,因为忽必烈的退军,襄阳城的宋军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,蒙军并非不可战胜,忽必烈并非不可刺杀。
这一战的意义不仅是退了忽必烈大军,对襄阳城守城的士兵来说,也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。
而在这之前,襄阳城好多人都认为贾里玉为了对付金轮法王和朗士高,耗尽精力,身受重伤,最终沦为普通人。
他们不会因此看轻贾里玉,但是他们会因此觉得可惜,并会渐渐淡忘贾里玉。
一个月之后,所有人都会习惯贾里玉的手无缚鸡之力,敬他靖蓉弟子的身份,却不会再崇拜他单剑破阵的风采。
古